你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医学知识

【作者:men】 【阅读次数:52】

  在饭桌上常常有人喜欢谈论一些医学常识,有的人还谈得头头是道,似乎十分内行,尽管此人从来没有做过医生;一些小报和小刊物也常常找来一些舞文弄墨者撰写一些豆腐干文章,介绍一些医院中没有的治病偏方。

  其实医学中很多内容就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充满了医学常识,医学并非那么高深莫测,但医学知识也绝非那么简单容易。因此生活中时常会发生许多对于医学知识的误解和以讹传讹。

  腹泻与止泻

  和一些低等动物运动的方式一样,人体这种高等动物体内一些器官也有蠕动功能。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为什么总是向下走而不会朝上返出口腔?你做倒立动作时为什么照样能喝水而且能吞咽下去?这就是消化道从上而下的蠕动作用(就像蚯蚓或蛇前进时一样的动作)。一般液体食物进入嘴巴到达胃里只要3~4 秒钟,糊状食物约用时5 秒钟,固体食物8 秒钟,一般最多不会超过15 秒钟。到达胃内的食糜经过4~6 小时,通过胃的向下蠕动,食物残渣会逐渐排空,进入小肠,这些食糜的移动过程是依靠食道和胃向前的蠕动。而接下去的前进就要依靠小肠的蠕动了。一般小肠蠕动推进的速度是每分钟1~2 厘米。再经过3~5 小时食糜进入盲肠,再经过约10 小时进入大肠,经过细菌的分解发酵,这些食物残渣转变为粪便,并把许多水分重新吸收,肠道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受到粪便的挤压刺激,就会让肠道发生反射性的排便动作,直肠发动快速向下的蠕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能解出大便。

  但如果肠道由于某些因素的刺激,发生了蠕动的速度大大加快,水分还没有来得及吸收,大便,甚至食物残渣“提前向下出口”,于是就会发生腹泻。

  其实,腹泻并非都是对人体不利的,在某些情况下腹泻对人体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呢。所以,对于腹泻我们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如食物中毒或误服毒物引起的腹泻,应促进其泻出,让毒素尽早地从体内排除,故此时应慎用止泻药,不仅不应该使用止泻药,相反,应给予催吐药和泻药,以促进毒物的排出。

  从造成腹泻的原因来分,有感染与非感染两类。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如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等;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受凉、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及甲亢、糖尿病、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甚至一些精神因素也会引起腹泻。曾有一位女士与领导大吵了一场后立即发生了腹泻,半小时内竟拉稀11 次而引起严重脱水送急诊室抢救。

  如是因消化道炎症而引起的腹泻,则容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所以应到医院进行诊治,适当补充水分及电解质,还需应用抗生素。因此,感染性腹泻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毒素,对人体有益,如盲目使用止泻药,就会使体内的毒素堆积,被机体重新吸收,而不能及时地排出体外,对病情反而不利。

  一般来讲,止泻药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一般不用,尤其是在急性期,炎症及中毒症状(如高烧) 较明显、脓血便较多时,应视为止泻剂的绝对禁忌;到了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是水分较多时,也可短时服用止泻剂。

  发烧与退烧

  人体的平均体温是37℃,但为什么一些人的体温会超过37℃ (发烧) 呢?

  原来人体血液中有大量的白血球,一旦发现了入侵者──细菌或病毒,就会向丘脑下部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刺激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调高。体温升高的反应通常是颤抖,肌肉快节奏地运动,产生热量,于是体温就会上升。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

  在一定范围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但另一方面,过高和长期发热会使人体内各种调节机能紊乱。

  最近美国医生对是否要退热提出忠告:发烧不一定非要去看医生。这种忠告并非让发烧的人咬牙挺住,而是出于对发烧机制的全新了解。对于一般发烧,医生的意见是,发烧只是对感染的正常反应,通常不会引起严重问题。在许多方面,发烧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所以一点点发烧就去吃退烧片,甚至打点滴,实在是没有必要。

  流感乃至一般的感冒,通常会伴随发烧。人体许多免疫功能在体温较高时表现得较好,有些细菌和病毒在较高体温下不易存活。如让动物感染细菌,但控制不让它们发烧,结果其中有许多竟死于本来不足以致命的感染。

  光发烧而没有其他不正常情况的人,通常不吃退烧药反而有好处。但也有例外,患冠心病和关节炎、糖尿病的患者,若发烧须去医院诊治。但如果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把病人送到医院:

  1. 不到3 个月的婴儿体温升到37.8℃以上;3~6 个月婴儿体温升到38.3℃以上;6 个月以上的孩子体温上升到39.4℃以上。

  2.成人出现以下情况就要送医院:体温升到39.4℃以上;体温连续3 天都保持在38.3℃以上,即使没有其他明显症状;一连几个星期轻微发烧。如果发生严重头痛、颈部僵硬、精神混乱、喉咙痛、身上酸痛、咳嗽时有痰或血、容易发脾气或嗜睡、出疹、呕吐、呼吸困难、血痢或大便带血,也要去就医。

  呕吐与止吐

  呕吐是使胃内容物和一小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道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反射动作,可以由于机械的(如刷牙动作不当) 和化学的(如不慎误服化学溶剂时) 刺激作用引起。人体有许多感受器对这类作用很敏感,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发生呕吐。一些人的呕吐也可能是由于视觉和内耳平衡器受到影响而发生(如晕车、晕船时)。

  其实呕吐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呕吐有时是一种主动把胃内的有害物质排出的动作,因此也是人体一种保护性机制。适时、适度的呕吐对人体具有保护性治疗效应,但是,在不清楚病因的条件下,见呕就止未必是好事,或者说呕吐不一定是坏事。正确对待呕吐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1.适时呕吐:如出现食物中毒或吃了不洁食物、误服药物、毒物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如用筷子刺激咽喉部、使用催吐药物诱导呕吐,可尽快清除胃内的刺激性食物,清除胃内未被吸收毒物,减轻中毒。

  2.适度呕吐:某些疾病状态,如情绪紧张、精神抑郁或短时间内进食过多的食物等,均可影响胃的张力和胃的排空,导致急性胃扩张。此时呕吐可以迅速减轻胃内压力,缓解急性胃扩张引起的腹胀、腹痛等急性症状。

  3.及时止呕:剧烈而持久的呕吐使胃酸大量丢失,容易导致碱中毒、脱水等;剧烈呕吐使胃黏膜急剧收缩充血,会导致胃出血;长期反复呕吐影响进食量而造成营养不良;呕吐动作常常带来不适感,影响病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些病因短期内无法解除,如尿毒症、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均需要使用止吐药物治疗。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时,应积极止呕。

  咳嗽与止咳

  咳嗽是人体的又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外界进入呼吸道的异物排出,它本身和发烧、呕吐一样,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过于频繁的、带有刺激性的咳嗽则失去了保护性意义,就成为应该解决的一种疾病的症状。

  同时,咳嗽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发现肺癌、肺结核等疾病的重要线索。许多人一咳嗽,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赶紧止咳,认为用镇咳药就可以根治咳嗽。确实,很多剧烈咳嗽让人寝食不安,甚至彻夜难眠,但滥用镇咳剂,可能掩盖病情,贻误治疗。盲目使用止咳药,虽能暂时止咳,但却不能把痰液排出,导致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和毒素的痰液,长时间残留在支气管内,一方面阻碍了气道通气,使呼吸困难;另一方面,肺内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又为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结果是炎症没有消除,咳嗽也控制不住。

  目前使用的镇咳药物有两类。中枢性镇咳药,通过抑制咳嗽反射从而达到镇咳的作用;外周性镇咳药用各种糖浆,对口咽部的咳嗽受体进行暂时的覆盖,进而达到镇咳的作用。这些镇咳药,只是对症性的、暂时性的,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咳嗽症状。对一些原因不明的咳嗽,还是应积极找出造成咳嗽的原因为主。尤其是一些小孩,很难表达造成咳嗽的病因,此时可能要通过五官科检查是否有异物了,如果一味用药止咳肯定是无效的。


医院地址: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大道63-69号(黄河时装城对面)粤ICP备16046447号 医广批准文号:(粤)医广[2017]第04-28-494号